文/温书先生
契诃夫说:“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,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。”教养,说大不大,说小却也不小,但却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东西。
深到骨子里的的教养,愿你我都有。
01
前两天,一位远房阿姨带着她的小儿子到家里来做客。好久没见,母亲便在厨房张罗了一大桌子好菜准备招待。
上菜之前,那个孩子在旁边无所事事,一会拿着筷子敲碗制造噪音,一会满屋乱跑大声嚷嚷,家里人几次制止都没有办法。
而到了吃饭的时间,大家刚落座,小孩就拿起筷子夹起最大的那块骨头送入口中,还在摆盘放好的红烧鱼里来回扒拉,搅得一团糟。
善意提醒了几句,他妈妈还笑着说:
“没事,孩子还小,现在不懂,以后就懂了。”
酒足饭饱之后,所有人都在沙发上闲聊,但这个孩子却跑进我的房间里,闹出了很大的响动。
慌忙地走过去之后,却发现原本整整齐齐摆在书柜里的手办书籍,全都横七竖八地倒着,有的还摔到了地上。
熊孩子看到我之后,不仅没有停止这种扫荡式的破坏行为,反而拿起一个手办,跑到客厅里和他妈妈说:“我想要这个!”
他妈妈看了一眼之后不在意地说:“想要让你哥送你就是了。”接着转头告诉我:
“我家儿子喜欢这个,不然送给他吧,大让小嘛,反正你这个玩意儿也值不了几个钱。”
而那个手办,是我上学的时候攒了好几个月生活费,咬咬牙才买下的。我终于忍不住爆发起来:
“阿姨,不好意思,这个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,不能送给任何人。如果您的孩子真的喜欢,您可以在网上给他买一个,至于值几个钱,您上网查查就知道了。”
我要回了自己的东西,放回房间的柜子里,关门的那一刻还听见小孩毫不掩饰音量地讲了一句:“多大的人了,还玩玩具,小气鬼!”
不仅随便翻动别人的东西,还试图将其带回家,这样的孩子真的让人很尴尬。
本以为“在拿别人的东西之前,一定要征求对方的同意”是大多数人明确的道理,可惜有的孩子不懂,有的家长更不懂。
有句话说的好:父母的修养,其实就是孩子的教养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孩子都是学着大人的样子慢慢长大的,而当你带着孩子出门,给孩子带上小书包、小水壶的时候,别忘了给他带上教养。
毕竟,无论穷养还是富养,都不如教养!
02
有教养的人让人如沐春风,没教养的人让人如鲠在喉。
记得之前有一次坐地铁的时候,上来了一对穿着看似民工的夫妇,背着一个很大的编织袋,还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。
地铁开过几站之后,小女孩开始有些不适,一直靠着妈妈,还时不时地用手捂着嘴,尽力不让自己吐出来。
周围的乘客也注意到了小女孩的情况,没人说话,但是都刻意地往远处挪了挪步子。
小女孩的爸爸打开编织袋翻来覆去搜寻了一番,终于在里面找到一个已经揉成一团的塑料袋,打开让小女孩吐在里面。
一站路的时间,小女孩吐了两三次。在他们下车后,我看到小女孩的爸爸把袋子紧紧系好,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里。
格里美尔斯豪森曾说过:
“没有教养、没有学识、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,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,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,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。”
那一刻,真的觉得,教养这种东西,无关学识,无关贫富,更无关地位,那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素质。
真正有教养的人,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用真诚和善良与他人交往,不给他人添麻烦,而不是心中只想着自己,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。
03
有教养不仅仅表现在一个人的穿着得体上,更多的表现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。教养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,而是通过日积月累不断的融进骨子里的。
曾经看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时,记得有这样的一幕:
冯小刚饰演的胡老师,平时上课穿着白衬衫,戴着金丝眼睛,认真而古板。
有次下课后,他走到学校操场的角落里,趁四下无人时撒了一泡尿,然而却被调皮捣蛋的学生拿望远镜给看到了。
生活中,这样的人也不少。熟人面前,彬彬有礼,谦逊温和,而到了陌生的环境,言语粗鲁,肆意呵斥,完全是两个模样。
教养既存在于看得见的地方,也存在于看不见的地方。
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。在熟人面前或是公共场合中,但凡是有点素质的人,都会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比如在干净的环境里不好意思乱丢垃圾;在有序的队伍中,不好意思插队;在安静的场所,不敢高声喧哗,等等。
然而,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。是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,是否能继续保持自己的教养。
比如在一片空旷的地方,周围没有别人,只有你自己,你想吐痰,但是垃圾桶却距离你很远,你是即刻吐在地上还是走到垃圾桶旁边?
真正的教养,不是行为准则,也不是小学生道德规范;不是投机取巧,更不是虚伪;它是深入在骨子里的,而不是浮于表面。
真正的教养,更像是一股清风,不仅让自己舒服,也让别人感到舒畅。
深到骨子里的教养,愿你我都有。
- END -